第(3/3)页 至于胡亥,这位少年调皮的小孩,现在也被教育地规规矩矩,俨然历史上的公子扶苏一般。 淳于越循循善诱,让这个坏小子变成了谦谦君子,这件事一度成为太学里的经典教育成功事件,垂范诸生。 淳于越也对此非常得意,胡亥被教育成一个重情重义、仁慈爱民的王室公子。只要想到这个,他的面容上便不自觉得露出笑容。 按道理说,一个被教化成了顽固谦谦君子的胡亥,他应该对扶苏的作为比较反感。 造老子的反登基,这算什么孝顺,就这样的人还去教育别人。 好在灵活的淳于越事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面对胡亥的困惑和不解,他再三目光坚定地告诉胡亥,“外面那些都是谣言。” “太上皇真的是禅让。” “诏书上的字迹是太上皇亲自所写,不会有问题。” 为此,淳于越还特意让胡亥去看了诏书。 被教化成功的胡亥,看到了诏书,毫不犹豫地就相信了。 胡亥告诉淳于越说,“这么说,君父还是个慈父,陛下也还是我心中那个孝顺的大哥,带头垂范的大哥。” 淳于越眯着眼,连连点头。 胡亥为此还兴致冲冲,拿着诏书告诉自己的每个哥哥,“君父美德如此,当今陛下是再三为难才接受诏书的。不存在什么逼父退位。” 孔鲋望着胡亥,心中为他感到悲哀,傻小子,都被忽悠瘸了。 不管尚书台那些记述修史的家伙们可就高兴了,他们正愁这件历史大事没办法掩盖呢。有了公子胡亥这样一个真正贤德的老实人出来说话,他们自然狂喜,咔咔就把胡亥的言行都给记录了。 扶苏听说了这些事,那是对这个弟弟胡亥越发放心,甚至都开始犹豫,自己到底要不要让他离开咸阳去到封国。 没了他,自己在后宫可怎么活啊。 ―― 除了对公子加强教育,扶苏还继续贯彻落实自己的教育治国理念,对那些大秦秦吏们,也相应地加以教化。 但是因为扶苏不希望过分上什么德育课,他拒绝那玩意儿。 不小心就变成了形式主义,大家都是满口的仁义道德,实际上对这些东西满心的鄙夷。 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一方面看扶苏当朝掌权者和行政长官们的所作所为,靠自身身正影响学室弟子。 另一方面,就得选取真正的老师。 很多时候,老师看起来都是老师,讲的概念都是同一个概念。但是肚子里真正有东西的老师,才能让大家接受、记住并且去遵照理念做事;而那些只会泛泛其谈、照本宣科的老师,正因为他们敷衍了事,学生们根本不了解大义,所以才会产生误解。 为了这个事情,扶苏还亲自召见了秦国七十二博士。 周青臣也在博士之列,只是伴随着李斯的离开、姚贾的自杀,他意识到了如今君子当政,他那套做法已经行不通了,为此现在出面都不敢再强行露风头,规规矩矩站在最后面,唯恐大家翻他的旧账。 扶苏给这些博士们阐述了他的想法,“我秦国以法治国,这是最基本的国策,以后也不会改变。” “你们也都知道,其实我秦国的审判制度规则里写的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在审判的过程中,不仅仅要解决纠纷,而且要趁机让秦吏给民众宣传普法。” “制度是人定的,也是人执行的。制定的时候大家都想的很好,很全面,力图要打击‘刑不上大夫’这种局面。” “但是执行的时候,秦吏们就开始懈怠,有的趁机谋取私利,有的量刑过度,有的捏造证据。” “尤其是量刑这件事,事关重大,量刑公平与否,民众能否接纳,这都影响帝国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。” “但是秦吏们如何拿捏这个衡量标准,过去是靠着不断地增加法律条文细则,以此来解决不足。” “但是增加法律条文,也没有办法阻止秦吏们懒政,怠工。” “朕只有寄托希望于诸位了。” 把师教和国家治理融为一体,这绝对是扶苏对于大秦帝国干的伟大贡献之一。 扶苏吸收了荀卿的师道观,把师道教育和国家治理融合在了一起。【详见本书第三卷】 众多博士领到这个任务,都是信心满满啊。 尤其是眼下这个局面,天下政治正在往清明的方向走。 伏胜和孔鲋这些真正有干货的儒家传人那是乐意之至。 “陛下所想,正是臣等月前所探讨的。” “秦吏作为执法基层官吏,明白的法律条文越多,知道的法律漏洞也就越多。而学室的学习只能提高他们的法律判决能力,并不能让他们的道德有所提高。” “就像是奸臣赵高,他固然精通法律,可是却恶贯满盈。” “陛下所担忧的,都是天下切实存在的问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