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直到秦朝末年,王贲的儿子王离,才再次现身。 “父帅放心!” 王贲心中一暖。 父子二人在营帐中,就着地图,详细商议起行军路线来。 ………… 天竺,阿育王朝,德里城。 这段时间,阿育王的心情很糟糕,他完全没想到,在吐蕃战场先后投入一百五十万大军,耗费粮草物资无数,还是无法阻挡大夏军的推进。 前线每丢掉一座城池,阿育王的心情就阴郁一分。 面对如此糟糕的战局,阿育王甚至起了亲征的打算,只是在朝中大臣们的死死阻拦下,阿育王这才作罢。 用大臣们的话来说,“不是前线将士不拼命,而是敌军实在太强悍。” 直到此时,阿育王才真正认识到,大夏之强悍,确实非阿育王朝所能比拟。别的不说,仅在粮草物资的供给上,阿育王朝占尽天时地利,依然赶不上大夏。阿育王简直想象不出,大夏军民是如何翻山越岭,将粮食运到前线的。 在大夏军围困逻些城之后,阿育王有点打退堂鼓了。 阿育王不是傻瓜,也不是纯粹的战士,不会真的为了捍卫荣誉,置王朝前途命运于不顾,将有生力量白白消耗在吐蕃战场。 眼下之吐蕃,经过连番大战,且不说能否守住,就算守住,也是一个废墟。除了荣誉,对阿育王朝而言,吐蕃已经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。 可就在此时,天竺民间突然流传起一个“谣言”,说:“阿育王被大夏打怕了,吓得夜不能寐。不出一周,必定狼狈撤军,丢盔弃甲。” 谣言还有很多版本,无一不是嘲讽阿育王的。 更让人心惊的是,这些流言似乎在一夜之间,就在阿育王朝全境传遍开来,上至王公大臣,下至黎民百姓,全部知道了。 很显然,流言传播的背后,有别有用心之人在推动。 甚至于说,流言本身就是他们炮制的,目的也很简单,就是不想让阿育王朝从吐蕃撤军。 阿育王虽然识破敌人的阴谋,却又不得不中套。 因为流言传遍的实在太快,太普遍了,已经成功激起了阿育王朝百姓的同仇敌忾之心,如果王朝此时从吐蕃撤军,必将尽失民心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