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一场流言风暴,将阿育王逼到悬崖边上。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,阿育王不仅不能从吐蕃撤军,还要想办法守住吐蕃,最起码也要跟大夏达成某种协议,给本国百姓以交待。 否则的话,风波绝无法平息。 此次流言风暴的始作俑者,正是孔雀王跟笈多王,他们已经在暗中谋划,待吐蕃之战一结束,就合攻阿育王朝。 如此,又怎会让阿育王朝轻易从吐蕃撤军。 只有阿育王朝在吐蕃损兵折将,元气大伤,他们才有获胜的机会。 过程中,黑蛇卫亚洲司驻天竺的密探,也跟着推波助澜,在三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,才在最短时间内,将流言迅速发酵。 思考再三,阿育王一咬牙,决定再向吐蕃增兵五十万,同时下令逻些城驻军,务必坚守到援军抵达。 能守住逻些城自然最好,就算守不住,阿育王也希望通过这五十万大军的接应,将大部分军队顺利撤回国内。 只要军队在,阿育王就无所畏惧。 于此同时,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百姓期望,阿育王下令,出征的五十万大军乔装一番,跟运输粮草的队伍混在一起,悄悄进入吐蕃。 阿育王是担心,一旦被百姓知道,王朝投入两百万大军,还保不住一个吐蕃,实在有损王朝威望,故而才低调行军。 ………… 十月五日,京师。 阿育王先是在吐蕃实施残酷的军管,视吐蕃百姓如牛羊,肆意压榨;跟着国内又陷入舆论风波,骑虎难下,显示天竺内部暗流涌动。 欧阳朔只能感慨,真是天助大夏。 有此两点,贾诩制定的“绞肉机计划”基本就能够实现,甚至因为孔雀王朝跟笈多王朝的“积极”配合,说不定还能收到奇效。 前线有捷报,朝廷这边关于裁军方案也有了进展。 军机处、枢密院以及资政阁三方,联合制定的大夏史上最大规模裁军方案,同时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军改方案,已经基本成型。 只待欧阳朔审核通过,就能开启。 此番裁军,最大的特点,就是不减少军团一级编制,而是将军团从七万人规模,一律裁撤至五万人,减员两万。 这就非常厉害了。 包括禁卫军在内,大夏军共计十九个集团军,每个集团军下瞎五个军团,再加上瀛洲兵团跟南美兵团,合计九十九个军团。 每个军团减员两万,意味着要一次性裁撤一百九十八万大军,裁军比例高达28.6%,超过四分之一。 意味着每四名将士中,就有一人要退役。 裁军之后,大夏军将由高峰时的六百九十三万人,缩编至四百九十五万。 当然,裁军不是简单的减员,要实现军团从七万人编制向五万人编制的转变,改革的是整个军队编制架构,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塑。 裁军之前,大夏军以十人为火,十火为队,五队为营,五营为旅;五旅为师团,配千人直属大队;五师团为军团,配直属旅。 裁军之后,大夏军仍以十人为火,设火长,所不同者就是由十火一队改为五火一队,共五十人,设队正。 如此编制,是有科学依据的。 队正作为军中基层军官,一次性管辖十火,有点超限,而且容易造成队正跟营正之间管辖权的不平衡,形成头轻脚重的格局。 除此之外,就是对队一级的职能进行科学细分,根据任务、装备和编成,区分为步兵队(长枪兵队、刀盾兵队以及重剑兵队)、骑兵队、火枪手队、炮兵队、战机队、工兵队、侦查队、修理队、辎重队、炊事队以及医疗队。 简而言之,就是在队一级,基本涵盖了大夏军所有的战斗兵种跟辅佐兵种,完备程度已经跟现代军队相差无几。 如此编制,好处有二。 其一,为多兵种联合作战提供了更大的可能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