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2章 朕是不是忘记了什么事情?-《家父李景隆,逍遥小国公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南北分卷取士!”

    “说白了就是因为南士和北士水平差距太大!”

    李弘壁耐心解释道:“这是因为南士文化素质要普遍高过北士!”

    “其实到了唐宋年间,南方已经成为实际上的经济中心了,就比如面积同样的田地,北方一年一熟,华北两年三熟,华南则一年两熟,比粮食产量北方比不过南方,他们读书人有句话叫做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,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,能够天天吃饱肚子,才能抽身做学问,这样一来南士的文化素养就比北士高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,北方承担着抵御外族入侵的重任,草原蛮夷一直都历代帝王的心头大患,也是南方百姓安稳生活的不稳定因素,想在绵延万里的国境线上抵御外族入侵,只能倚靠关隘和天险,而这就需要有人去驻守,所以北疆与南方一样同样,都是我大明不可分裂的疆土!”

    “国朝要尽可能地做到平衡南北方关系,实现南北权力对等,都是保持国家统一,维系社会安定的重中之重,因为北方人心不稳,南方人日子也不会好过,当年那场南北榜案,就是太祖高皇帝利用科举来笼络北方士人、平衡南北差距的最好例子。”

    南方是经济中心,仓廪实而知礼节,人家有的是粮食吃,吃饱喝足了就开始进学修德;而北方粮食产量本就不如南方,加上又面临蛮夷劫掠袭扰与时常爆发的兵戈战火,日子过得就凄惨多了,文化素养普遍比不过南方士子。

    “科举又是国朝的抡才大典,历来是关系到王朝兴亡的重事,科举办的好不好,直接关系到王朝根基稳不稳。”

    “若单就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,其实本来不应该有地域之分,因为科考要做到公平公正,但若是从政治维稳角度,又必须做到相对均衡,否则北方士子一再落榜,那国朝就会渐渐失去北人之心!”

    李弘壁做足了铺垫,然后说出了解决办法。

    “最好的解决办法,就是分地取士,分卷科考!”

    “历来科考南北士子高中人数差异太大,就在于双方才学不在一个水平上,但是科举取士,又必须要做到南北兼取,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!”

    “南人虽善文词,但大多轻浮,而北人虽才学稍浅,可胜在厚重,所以应当分南北分卷取士,录取名额南士六分北士四分,直接分卷考试,把北方士子的考卷出的比南方士子简单一些,出得符合他们实际水平,这不就行了吗?”

    “大家各考各的,都在同一水平线上,主考官也各自是南臣或者北臣,也不存在什么刻意打压包庇之说,能不能高中各凭本事嘛,他们还能说什么?”

    “妙啊!”姚广孝由衷称赞道,忍不住为李弘壁此计点赞!

    朱棣也忍不住点了点头,脸上露出了一丝喜色。

    此计确实很妙,堪称利国利民之策啊!

    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,那都是大明不可分裂的疆土!

    朱棣为了平衡这南北逐渐拉开的差距,为了能够尽快迁都北平,不知道愁白了多少头发丝。

    结果这李弘壁脑子就是好使,提出了这般妙计。

    南北分地分卷考就是了,你北方士子去考北卷,你南方士子自己去考南卷,这下子所有参考学子的水平线都起码在同一水平线上了,能不能高中真就是自己的水平问题了。

    到了那个时候你要是落榜再狗叫什么“舞弊”、“地域黑”,朝廷哪里还会再惯着,不直接撕烂你的狗嘴!

    事实上,自从洪武年间那场南北榜案后,就有很多落榜士子以此案为先例,或攻讦考官,或求请覆试,反正就是主打一个我落榜了谁都别想好过,最好是像洪武年间那场“南北榜案”一样,重新考一次,再给我一次机会,朝廷也是烦不胜烦!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