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3章投靠-《红楼贾府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隆治四年六月二十九日,神京举行了盛大的献捷大典,全城狂欢。

    三十日,太和殿内为吉安举行了封公大典,晋封越国公。

    七月朔,乾清宫上书房内,隆治帝看着杨涟递上来的奏折,眉头微皱,“朕原打算将吴刚部编为一营驻于上林苑之中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如今禁军兵强马壮,吴刚部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。”

    吴邦佐站了起来,“与其这样倒不如将兵马置于京营之中,一来可以向梁国公表明陛下和内阁的态度,二来也可以,嗯,算是一个后手吧。”

    见隆治帝望向自己,忙解释道:“当然没有监视防备的意思,可是这也能理解不是。”

    刘恭也站了起来,“臣附议!”

    良久后,隆治帝下定决心,对杨涟说道:“此事照准。”

    杨涟拱手道:“陛下圣明!”

    隆治帝缓缓点头,“林如海能调动的也就陆柄和王知彰部,如今他二人皆是战损严重,确是要扩军,只是罪军的战力可靠么?!”

    顿了顿,又问道:“谢琼是员猛将,一直都是跟随梁国公作战,没怎么单独领兵,这是不是不妥啊!”

    孙玉麟点了点头,“陕西几场大战全是梁国公亲自部署,谢伯爷都是尊令而行!”

    说到这,略想了想,“总兵三等伯冯泰倒是不错。”

    “冯泰?”

    隆治帝想了想,“即是如此,梁国公为何非要推荐谢琼。”

    牛继宗犹豫一下,答道:“这个,原本谢琼该晋爵一等伯的,因为那件事情被削了战功,所以想借着平定江南的功绩让他复了祖上的爵位。”

    隆治帝自是明白牛继宗的意思,因为那件事情,贾琦麾下好几名将领受到文官集团的弹劾,最严重的就是谢琼,因为所有人都明白陕西巡抚衙门的官员就是他杀的,可惜没有证据,说来也是为自己这个皇帝背的锅。

    想到这,叹了口气,沉吟片刻,“让他去吧!”

    杨涟微笑道:“陛下仁慈!”

    听着几人的恭维声,隆治帝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,扬了扬手。

    殿中立刻安静下来,几人不解的望向皇帝。

    只见隆治帝指着奏折上仅次于谢琼之后的一个人名字,问道:“这个李延武是谁?一个小小的六品昭信校尉怎么排在副将李卫秉和参将张成宝的前面!”

    此话一出,刘恭等人皆是一惊,要知道朝廷自有规矩,特别是军方更加的讲究这些,贾琦不可能信口开河,杨涟更不会写错。

    牛继宗:“启禀陛下,李延武是京营副将李成贵之子,曾参加今年的武举大试,因身体缘故未能上榜,不过其笔试非常的不错,梁国公惜材又因为他父亲的缘故特召他入营参赞军务!”

    杨涟接着道:“臣见过此人,确是个人才,此次随军南下就是为谢将军参赞军务。”

    隆治帝缓缓点头,却又有另一层忧虑:“纸上谈兵不可取,何况是如此关乎大局的战事。”

    杨涟微笑道:“陛下不必担忧,有林大人掌控着,不会出差错的。”

    提起林如海,隆治帝面上浮现微笑,这是一个纯粹的忠臣,这么些年一直默默的支持着自己,又想起他的身子,不禁问道:“林卿身子可安?”

    戴权想了想才答道:“上一封折子中曾提到过,说是还在调养。”

    调养?

    隆治帝愣了一下,忙问道:“怎么回事?”

    “这...”

    见他一副难言的模样,隆治帝皱眉不己,“说!”

    戴权:“王太医说了,林大人伤了本,所以只能慢慢调养。”

    伤了本!

    隆治帝愣在那里,想说些什么,最终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“陛下!”

    众人都不是傻子,见皇帝如此立刻知晓其内心的想法,刘恭能理解,便笑道:“林大人为国操劳,不慕荣华、不沽虚名,如今他唯一的记挂就是养在贾家的女公子,不若给其加恩。

    这样,让他能够放心把更多心思用在平定叛乱、把握大局之上,又能够彰显陛下的恩典。对于梁国公和贾家来说亦是恩典!

    江南不能没有林大人,朝廷在江南的谋划要靠他,安抚百姓重建秩序也要靠他。”

    说着,叹了口气,“苦日子还在后头!”

    隆治帝沉吟片刻,直接问道:“怎么赏,赏什么?”

    吴邦佐抚须笑道:“陛下,林大人是姑苏林家子孙,祖上因功晋爵列侯,先帝继位之初额外加恩其父又承袭一代,可惜,君子之泽、五世而斩,到林大人这林家根基已尽。”

    见隆治帝听得认真,他这才继续说道:“原本最好的恩典便是复林家祖上的爵位,可惜林大人膝下只有一位女公子,他本人又是这种情况,复爵位不能够彰显陛下的恩典,不若荫封其女公子。况且她以后是要嫁与梁国公为妻,不若与其一个封号县主。”

    “封号县主?”

    点了点头,隆治帝缓声道:“良乡如何?”

    良乡?

    杨涟略想了想,“当初梁国公在此地与鞑靼人血战过,将此处划与女公子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!”

    牛继宗:“臣附议!”

    刘恭:“陛下圣明!”

    最后几位异口同声道:“陛下圣明!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