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2章 趋利避害-《汉道天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袁权跟着来了吗?”

    “这倒没问。”

    “派人去问一下,如果没来,就让她带人来魏郡。”刘协抬起头,看向远处。“最近文书多,要在魏郡建个印坊才行。”

    诸葛亮停住笔,抬起头,看着刘协,眼神湛然。“陛下若是为了安抚袁术,自无不可。若只是为了印刷文书,似乎不必招袁权前来。”

    刘协转头看着诸葛亮。“谁能当得重任?”

    “陛下忘了那个中山女子甄宓了么?她就在河东印坊做过事,负责组建一个印坊应该不成问题。”

    刘协稍一思索,便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。

    安抚袁术的办法很多,但此时此刻,争取冀州人心同样重要。与其召袁权前来冀州组建印坊,不如让冀州人甄宓负责。

    睢阳印坊的确也很重要,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中原。

    “召甄宓来。”

    诸葛亮应了一声,起身去安排,然后归座,继续草拟给袁术的回复。刘协来回踱着步,又问道:“谁接任幽州刺史更好?”

    “杨弘。”

    刘协想了想,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。

    袁术识趣,以不惑之年求退,朝廷不能不投桃报李。杨弘既是袁术的亲信,又是弘农杨氏子弟,由他接任幽州刺史,也算是朝廷的一种姿态,表示朝廷并不想赶尽杀绝,还能稳住幽州形势,不至于生乱。

    袁术应该也是想到这一点,这才主动求退。

    如果他不让杨弘任接任幽州刺史,会显得朝廷太小气。

    他知道这是妥协。正如他现在着力推行的度田并不是真正的土地革命,只是权宜之计。

    但政治就是如此,一步到位太难了。

    身为天子,他只能做改良派,不能做革命派。

    “孔明,你怎么样看袁术其人?”

    诸葛亮写完文书,放下笔,思索了片刻。“无才无德,但略知尊卑强弱,擅长趋利避害,不作无谓之争。世家子弟,大多如此,反倒是袁绍那样的不多见。”

    刘协想了想,瞥了诸葛亮一眼,呵呵地笑了两声。

    诸葛亮面色如常。

    帐外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。“讲武堂工学技师甄宓,奉诏请见。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