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8章 后继有人-《汉道天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陈留的郡学不仅教读书识字,还教与纺织印染有关的一切技术。走出学堂门,就是一个合格的工人。

    难民对此很满意。做工的收入比种地多,子女读书的机会更难得。

    任峻也满意。

    有了充足的工人,工坊的人力成本得以降低,产量却蒸蒸日上。

    听了任峻的介绍,刘协非常满意。

    就算任峻的政绩有一定的水分,他的思路也是可取的,积极的,绝不是那种但坐啸的名士太守可比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才是朝廷需要的人,既有信念,又有实现信念的能力。

    刘协让任峻将他的施政方法写成文章,在邸报上发表,并提交给司徒府讨论,以期在更多的郡县进行推广。

    现在的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人亡政息。陈留治理得再好,那也是任峻一个人的事。一旦任峻离开陈留,下一任太守很可能会将这些规矩全部推翻。

    刘协希望将这样的施政形成制度,不能轻易改变。

    他已经收到司徒府的上计报告,陈留郡在里面排名比较靠前,但一个字也没有提具体施政措施。

    这倒不是司徒府有意漠视,而是之前的上计就是这么做的,只问户口增减、垦地面积、赋税多少、有无盗贼等具体成果,不问施政措施。

    那些都归结于太守、县令长个人的道德、能力,会影响他们个人的前程,却没有形成制度的可能。

    刘协想慢慢改变这一点,用制度来管理,而不是全部依赖官员的个人能力。

    就像他建讲武堂、农学堂一样,不是将进步依赖个别天才的灵光一现,而是着重于知识积累,为更多的天才出现提供土壤。

    说到施政,任峻侃侃而谈。一说到写文章,任峻却有些为难。

    他没写过这样的文章。或者说,他从来没想过这些琐事也可以写成文章,还要发表在邸报上,供更多的人参考。

    刘协很认真的对他说,你千万不要妄自菲薄。如果天下诸郡都能像陈留这样,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,何愁王道不兴?

    王道不是说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。

    为了表示重视,刘协又安排曹昂、诸葛亮协助任峻整理记录。

    他还对曹昂说,好好领会,这些都是你将来到地方任职的宝贵经验,书上学不到的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