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说到这里,孔子就朝着川蜀方向看了一眼:“墨翟道友已经彻底占据川蜀之地,开始了深层次的改革,和他比起来,老夫实在是太慢了。” 听到这里,一直以来默默吃瓜的熊岩,擦了擦嘴道:“你们之间的进度,完全没有可比性。墨翟道友都开始土地改革了,都开始土地国有化了,和他比起来,无论是你还是王诩道友的改革,都更像是一个裱糊匠一样,不过是缝缝补补罢了。” 土地,才是一切的根源! 在熊岩看来,当墨子走上这么一条道路之后,大明的归属就再也不是问题,除非孔子和鬼谷子也这么做,否则,完全不是对手。 论动员制度,如今的关中,可以做到七征一、八征一而不崩溃,甚至还能保证正常的运转。哪怕是川蜀之地,如今也能做到十五征一、二十征一。 以上的征兵,都是百姓心甘情愿,而不是像刮民党那样,直接拉壮丁。士兵的主观能动性,完全不是一个层次。 而墨子麾下又拥有一支数目庞大、组织力极强的墨者,以墨者为核心,统合麾下的新兵,形成庞大的战斗力,对于墨子而言,没有太大难度。 在这样的动员制度面前,在如此数目的墨者面前,孔子的君子营、中央军又算的了什么?王诩的二十万楚军,海外的二十万水军,又算的了什么? 至于财政收入方面,依然是墨子第一,鬼谷子是第二、孔子自然只能是第三。 墨子麾下土地国有,在如今这个封建时代大明中,土地收入依然是天下间财政收入的大头。 关中、川蜀之地,所有耕地加在一起,怎么都要好几亿亩地了,一亩地哪怕亩产只有一石,一年也是几亿石大米,价值至少几亿两银子。 如今的鬼谷子,坐镇江南,如果去掉抄家灭族这样的额外收获,一年也就才从士绅那里刮来一亿两左右的银子,即使加上海外贸易,最多也就是两亿两。 至于孔子,他更穷了。如今的北地百废待兴,他还靠着王诩这个狗大户支持呢。 当然,即使是最穷的孔子,稍微努力一下,一年也不止四百万两,只能说过去的大明朝,财政制度已经不是出问题、有漏洞了,而是和没有差不多。 至于生产力,墨子更是毫无争议的第一,不仅仅是大明第一,还是世界第一。 “据我所知,关中之地已经开始建设轨车了。”熊岩忽然说道。 轨车,是木制的,而不是后世的铁路。 但是,轨车和铁路是极其相似的,甚至完全可以将之看做并夕夕版火车,只不过都是木制的。 轨车,运输极其方便。 轨车建设之前,一百石粮食从关中运到京城,可能就只剩下十石、二十石了,其他的都在路上被消耗掉了。 轨车建设之后,一百石粮食乘坐轨车从关中到京城,起码还能剩下八十石,九十石也有可能。 而轨车,不仅仅可以运输军粮,还能运输军队! 有了轨车,哪怕是原始版本的木制轨车,军队一日一夜也能前进五六百里,这样的行军速度,对于没有轨车的军队而言,简直是碾压! 解释了轨车的概念之后,孙膑忽然问道:“可是,墨翟师叔哪来的这么多钱?在我的印象之中,关中之地自从崇祯四年第一次反围剿开始,就一直在动工,一直是大规模动工,每年动工的人数都不少于一百万。” “正是如此高频率的动工,才生生的建设除了一套遍布整个关中之地的超级水利工程,硬是在北地年年大旱的时候,还能保证关中之地平均亩产不下于一石半。可是,哪来的钱呢?”说到这里,孙膑就看向了熊岩。 在封建时代,百万级别人数的大工程,一不小心就会亡了国,或者成为亡国的直接导火索。也就是墨子经营关中整整十六年,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墨者,否则,关中百姓早就造反了。 “关中之地土地国有,每年光是产出就有上亿石粮食,这些粮食之中的一半,都归属秦国公府所有。每年,关中都会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,生产一系列精美、实用的手工艺品。” 说到这里,熊岩撸起了袖子,露出了呆在胳膊上的机械手表:“我手上的这款,据说是墨翟道友亲自制作的机械手表,乃是早已绝版的,一年只售十款,质量精良,在外边一款的价格不低于一万两,有大量的豪商争着买抢着买。” “寻常的机械表,也不便宜,一块低的几两银子,高的几十两几百两银子,都很常见。” “冬天常见的煤炉,关中每年通过大规模生产,降低成本,通过价格战,直接打的市面上只有关中一家生产煤炉,其他的商人尝试之后就不做了,因为赔钱,因为他们不可能把成本降的比关中还低。” “通过这一系列手工业品、关中每年从外界赚取大量的银两,这其实还不是最重要的。”说到这里,熊岩就自豪的笑了笑。 关中能发展到今天,固然和墨子以及他麾下的高素质墨者分不开,但和自己这位关中计划经济之父,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 “关中的百姓都居住在平民居舍之内,他们种地是大规模种地,以百亩为单位,如今关中的农夫只占总人口的一成,剩下的九成,都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工程队、工厂。” “加入工程队的,满关中的跑,建设水利工程、修路,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。加入工厂的,生产大量的手工艺品,在整个大明朝卖钱,甚至都卖到海外去了。” 让百姓做工,给百姓发钱,然后再通过大量的手工艺品,从百姓那里回收金银,以免金银泛滥。通过割韭菜,割大明朝有钱人的韭菜,来积累金银,进行货币改革,铸造墨大头、朱大头。 如今的关中,都开始使用特定纸币了。 关中有今日,很大程度上是把大明乃至于整个世界当成了韭菜,否则,光是关中一地,根本就没法消化关中生产的那么多工业品。 其他人或许不清楚以上这些变化背后的意义,可熊岩能不清楚吗?如今的关中,都快成工业化社会了,还是城市人口高达九成的那种!所以熊岩对于关中,对于墨子的信心,比墨子本人还要大。 “咳咳,如今墨翟道友确实领先了一步,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夫就要停步不前。如今,就是改革的好时候。”孔子乐观的道。 差距有,正视即可,没必要太过惧怕。 “如今的大明朝,问题仍然存在,而且不少。不过好在李闯已经被彻底消灭,北地初步平定,朝廷的大患也只剩下东虏一个,只要准备妥当,东虏也不足为虑,如何改革,怎么改,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。我们,不可能等到平定东虏,没有后患之后再去改,那就太慢了。” “下面,老夫先说说自己的想法,科举一定要改,而且是大改。科举本身,当然是很好的,制度没有问题,它拥有表面的公正,即使是最普通最贫穷的百姓,也有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机会。即使是普通百姓,也有机会通过科举,坐在此地,决定大明朝未来的走向。” “所以,制度本身是很好的。但是,过去之时,由于君主、文官们厌恶武力,不断的削弱民间武力……” 科举存在的问题,前人难道就看不出来? 以往的文官,比如张居正、徐阶、高拱、于谦这样的,难道就不知道科举不合适,培养出来的人才,实际动手能力太差? 他们当然清楚,但是他们是谁? 他们也是文官! 你能让文官去挖文官的根吗? 就算他们想挖,一个人也不是全体文官的对手啊。 “科举本身没必要改,我们只需要稍微改一改考试内容,就可以让天下英豪尽入彀中。之所以如今的秀才们,大都手无缚鸡之力,这不是他们本人的问题,这是过去的皇帝老子们,不断削弱民间武力的结果。”祁欣拿着自己的小本本大声念了起来。 “皇帝老子希望全天下的有志之士,都去死读书,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四书五经之上,这样天下间的豪杰,就会被科举当官的未来而利诱,然后就会把全部精力投入科举之中,这样他们就没空练武,没有精力去思考其他方面的事情。” 说到这里,祁欣放下了手里的小本本,面色严肃的道:“过去的科举,与其说是选择民间之才,还不如说是朝廷用来维稳,用来维持自身统治的必要工具。” “像那些旧儒,只要朝廷开科取士,保留科举制,让他们阉了之后才能当官,他们也是愿意的。因为当官的诱惑,比起他们玩女人的诱惑还要大。” “有了科举,读书就能当官,这原本是很好的。但是,此举却让民间豪杰的精力都投入读书之中,而不是去战场上杀人。” “杀人就有可能被人杀,可读书最多就是考不中,起码命还在。一代代下来,诸夏的尚武精神就这么的被阉割了。” “所以才会发生几十个东虏骑兵,就能掳掠数万百姓的荒谬之事。不是百姓们不敢反抗,而是他们已经不会反抗了。” “当他们想要反抗的时候,却发现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反抗。他们不会拉弓射箭,不会用刀杀人,也不会结阵而战,没有基本的战争常识,也没有团队配合意识,所以,即使他们想反抗,也只会被东虏骑兵射杀。看到他们的尸体之后,其余的百姓就越发的不想反抗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