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9 军事采购-《战国万人敌》
第(2/3)页
留给战车驰骋的环境越来越少,一条壕沟就能解决的事情。
而两次逼阳之战,不管是冬季的冰雪之墙,还是入夏的逼阳城二环水陆交通,都让人大开眼界。
子橐蜚攒了那么多年的战车,就是个摆设,最终还是要看重步兵的发挥。
然而弱势一方的逼阳国,通过疯狂地砸钱,依托防御工事,轻轻松松地就把宋国部队怼了回去。
而且化被动为主动,只要宋国出现失误,背靠庞大防御体系的逼阳守军,就主动出击,抓住一瞬间的战机。
宋国联军中的戴国部队,就是这样被吃掉的。
整整三万,战后归来的,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。
列国观察员对第二次逼阳之战的印象,最深刻的就三点。
一是防御工事居然还能这么玩,当然诸侯们能这样玩的很少,但减配一下,还是没问题的。
二是扼杀了战车的发挥之后,大国战力直接去了一半,最终考验的,还是步兵发挥。
三是逼阳城守军无所不用其极,尤其是在远程兵器上,开发出了大量让人脑海中不可磨灭的武器装备,但传统箭矢的使用量,也达到了一个巅峰。
卫国内部也是有统计的,第二次逼阳之战中,逼阳城守军,一天箭矢消耗量,少则一万,多则两万,每天都有大量损毁的弓弩。
但当时的逼阳城有钱,不但有钱,还有生产加工的能力,前线消耗多少箭矢,后方都能供应上。
不但城内有工坊,通过邗沟,源源不断往北运输箭矢的舟船,也是络绎不绝。
卫国除非要打保家卫国战争,否则是如何都压榨不出这样的产能运力来。
讲白了,卫国可能整体上来说比逼阳城有钱,但像逼阳城那样的用法,想都不用想。
第二次逼阳之战,像李解那样大摇大摆敲诈勒索列国商人的,独此一份。
卫国做不到逼阳城那种程度,又不能像李解那样毫无顾忌,那么还是老办法,防御工事上减配,生产效率上,也可以减配。
对外赎买鹰羽箭,反而成了相对比较划算的一件事情。
虽说也担心淮中城会不会突然涨价,但因为卫侯有个门路,有人作保,可以帮忙稳住价格,这才大大方方地通过商队,从淮中城运输武器装备。
“一万张弓!”
“淳于君,此弓做工精妙,只怕价格不菲。”
“诸君,此弓精妙之处,吾已知晓。只是,若士卒训练射术,以此弓为主,目力所及,发箭必至!”
淳于君和瓦邑尉一样,是站在专业的角度来看问题,至于说这个问题如何解决,不是他的事情。
国君和大臣,才是解决这个办法的负责人。
“淳于济长于治军,君上,臣以为,当询价淮中,以备不时之需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