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5章 征伐前的充分准备-《大唐第一全能纨绔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借助于高空鹰眼的探悉,徐齐霖获取了沿路详细的地形地势,画出了精确的地图,又进行了认真的规划。

    在十座烽火台之间,徐齐霖选定了驿站的地址,设计了公路的样式,便把这项工作全部交给了王方翼。

    有钱,有粮,老百姓的热情还是很高的。而大军还未从长安出发,至少需要六个多月,才能赶到瓜州。

    当然,这不包括要在春耕前抵达的数万关中府兵。

    修路、运粮的工作交出去,徐齐霖也没闲着,暂署肃州刺史,总要让肃州有个明显的发展变化才好。

    规划耕地,设村建房,安置移民,几乎就是甘州的翻版。事务虽然繁杂,可手下官吏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,倒也没让徐齐霖太过劳累。

    …………….

    十二月,李二陛下正式下诏讨贼。

    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,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、萨孤吴仁副之,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,武卫将军牛进达为行军总管,大军共十五万,奉诏出征。

    十五万大军中除了唐军外,突厥、契苾、铁勒等部落有数万从军。薛延陀也主动要求出兵助战,李二陛下担心其借机染指西域,没有同意。

    对征伐高昌,李二陛下可是下了血本,如此多的兵力,山聚海积般的物资粮草,在唐朝征战中也是数得上的。

    史载:“铁骑亘原野,金鼓动天地,高旗蔽日,长戟彗云。自秦汉出师以来,未有如斯之盛。”

    送走出征众将,李二陛下回到千秋殿,激动的心情还未完全平复。

    如果劳师袭远还没有完全取胜的把握,李二陛下尚不至于如此兴奋。但现在,他却是信心满满,已经开始盘算着占领高昌后的布置。

    无他,徐齐霖已经探路返回,上了奏报,可以说是去了李二陛下最大的心病。

    桌案上,便是徐齐霖所画的地图,非常详细地标明了道路远近,以及沿途的烽燧和驿站。

    除了地图之外,徐齐霖还汇报了道路修整和粮草物资的运输情况。到春耕撤回大批民工时,大军所需粮草物资的四分之一,便将囤积于十驿十烽,以供使用。

    对于近二十万人马来说,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,极大地减轻了行军的负担,提高了行军的速度。

    按照徐齐霖的计算,大军穿越戈壁大漠最多需要十六天。如果不出现意外天气的话,可能还要再快上两天。

    高昌,鞠文泰,等着被我大唐军队征服吧!

    李二陛下的手指沿着地图划了一圈,愈发地愉悦得意。占领高昌,拓展西域,功盖汉武已是指日可待了。

    高兴之余,李二陛下又想起了徐齐霖奏报中对探路过程的描述,“白天地面灼热如火,呼吸着充满烟雾的浑浊空气,路上不见路标,只依骡马、骆驼,及人的尸骨而行……”

    这臭小子,用词就这般繁琐,不显文才,倒是生动形象,使人如身临其境。

    李二陛下捋须微笑,猜想徐齐霖这是邀功来着。这么辛苦,这么尽心竭力,是提醒朕准备封赏吧?

    不过,这封赏即使徐齐霖不说,李二陛下也给记着呢!从漕政改革,到宝镜创收、市舶司建立,再到经营甘州,最后则是支应大军征伐。

    可以看出,这些功绩,这些举措,对最后的结果,也就是征伐高昌,都起到极为有利的推动作用。

    更令人称奇的是,时隔数年,大明宫也开始了重建。等到明年夏天,预计将全部完工。

    既有开发建设甘、肃两州,又有十几万大军的远道攻伐,财政本来应该是很紧张的状况。但事实,却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。

    连李二陛下也很是吃惊,没想到商贸之利竟大于斯。光售卖宝镜,以及市舶司的收入,就已经达到了往年财政总收扩的三成还多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